長春一位八旬老人炒“現貨白銀”,稱兩年賠了30餘萬。他說,在今年3月1日,在未經他同意的情況下,一家上海的公司在深夜1個多小時內“替”他完成242次交易,僅手續費就需要2.4萬元。
  覺得自己肯定能賺到錢 不想賠了30多萬
  老人說,他是一名退休醫生,開了一個小診所,家裡不缺錢,以前曾經炒股多年,但收益不佳。“記得是2012年的夏天,我接到了一個電話,是一家天津的貴金屬公司打來的,邀請我炒現貨白銀。感覺交易靈活,還有高收益,我就同意了。”
  但在這家公司一直賠錢,後來他又換了幾家公司,到目前,他已經在8家公司有自己的賬號。
  對於炒現貨白銀,老人的家人都不同意,但他一直堅持。說起原因,他說,因為現貨白銀“不只是能買漲,還能買落”,而且能追求下預測成功的心理感受,“我就是覺得我肯定能賺到錢。”
  那到底賺到沒有?老人說,一共賠了30多萬,而且,因為一起糾紛,他也終於萌生退意。
  深夜一個多小時交易242次 賠掉5.2萬元
  老人所說的糾紛是指一系列“不正常交易”。
  老人給記者打出了一份客戶記錄,上面顯示,今年3月1日凌晨零點34分到1點58分,他的一個賬號買賣信息非常頻繁。“1個小時24分鐘的時間內,根本不顧虧損,以特快的速度買入,然後立即賣出,賣出後又立即買回,竟然做了242次買賣交易。每買賣一次的交易時間僅為:約0.347分。”
  老人說,3月3日早上7點他一打開電腦,嚇了一跳,賬面餘額少了5.2萬元。
  損失不難理解,老人說,如果迅速買入再賣出,就肯定會虧損。而“每購買一手”,比如買進白銀20千克,無論是買漲還是買跌,都是1200元,買進賣出,就是兩筆交易,每次都需要收手續費100元。這5.2萬元中,那242次買賣所花掉的手續費就需要2.4萬元。
  老人強調,這些交易的操作完全是在他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的。那是誰操作的呢?
  老人說,2013年秋天,他接到上海一家公司的電話,一名姓胡的推銷員推薦他炒“現貨白銀”,並給他推薦了一個陳老師幫他炒。他表示同意,存入了10萬元錢,但不久就虧了不少。後來,這位陳老師又介紹讓他的領導“王主任”幫他炒,還是賠。
  這麼多人幫他炒過白銀,所以老人就想知道那天晚上到底是誰“替”他進行的交易。他先打電話給姓胡的推銷員,對方承認是他找人幫他炒的,理由是看他賠得太多,想好心找人幫忙炒回來,找的那個人姓張,而且這個姓張的很快打來電話,說:“幫忙操作,以後再給補回來吧。”
  老人顯然不認可這個說法,他又打電話給陳老師,陳說將情況彙報給了“王主任”。“王主任”說:“公司有責任,但你將密碼告訴給了他們,也應負一定責任。”
  說起將密碼告訴胡、陳等人,老人表示無奈,白天在診所,沒有網絡,難免錯過交易最佳時機,“他們公司告訴我有電話委托交易,所以我就告訴了他們密碼,進行過委托交易。但告訴密碼,不等於他們可以不征求客戶同意啊。”
  當事人全失聯 想維權卻遇到舉證難
  老人在等待公司進一步處理結果時,今年中央電視臺“315”晚會曝光了一些“現貨白銀”機構的不當行為,等他再聯繫胡姓推銷員,對方稱“曝光後就不幹了,你也別再炒了”。此後,人就再也聯繫不上了。
  老人說,包括胡姓推銷員、陳老師、王主任,他現在都聯繫不上了。
  昨日下午,記者也撥打了胡姓推銷員的電話,發現已經為空號;王主任的電話一直無法接通;那名陳老師的電話撥通後,說了句“找哪個陳老師?”隨後就掛斷了;查公司電話,其中聯繫人的電話也已為空號。
  為了追回損失,老人最近報了案。“因為認為是財產糾紛,所以警方沒有受理,建議我進行起訴。”
  老人說,因為這家公司是一處交易所的會員單位,因此他決定向該交易所進行投訴。
  而撥通交易所的投訴熱線後,工作人員答覆,如果要確認是會員單位工作人員的操作,需要舉證,證明當時確實是屬於對方操作的,交易所會進行處理。老人感覺,這個舉證實在困難。
  業內人士:炒“現貨白銀”高風險需謹慎
  長春市張先生在今年上半年曾經代理過一現貨白銀的平臺。他說,炒現貨白銀應該選擇正規交易平臺。而類似的投資行為,本身就存在著高風險,老人進行理財應該慎重。當時他合作的公司,實際上賺取的一大部分利潤就是客戶的手續費。除了手續費,另一部分收入來自客戶的虧損,被稱為“頭寸”,“實際上以前那些非正規平臺的代理商,和客戶是在對賭。”
  因為“現貨白銀”的很多客戶並沒有相關常識,因此往往在指導老師的建議下操作,並且會將賬號和密碼交由指導老師,就很容易出現類似的問題,所以張先生提醒:“不要盲目相信指導老師,因為如果指導老師的水平真的很高,他們沒必要做指導老師。”
  本報記者 彭洪升  (原標題:八旬老人稱炒“現貨白銀”賠30餘萬1個多小時被交易242次 手續費2萬多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r66rrnnh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